11月26日,浙江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法教授應邀作客“秦巴講壇”,做“從美學和文化看現代京城的建筑象征體系”專題學術報告。學校黨委書記王成端教授主持報告會,在家校領導、部分二級單位負責人和師生代表、達州市直機關相關領導和嘉賓等300余人到會聆聽。

黨委書記王成端主持報告
講座中,張法教授用將近三小時的時間,清晰地呈現了現代京城的建筑象征體系演進邏輯,并就相關問題與大家進行了互動。張教授論證了首都北京以廣場為中心的象征體系的形成,這一體系意味著中國融會中西、走向世界;理清了首都北京三次宏大敘事構成中國現代性的定位和民族象征體系的理論支撐;闡述了新中國如何建立一個民族象征體系的問題。其次通過與“梁陳方案”、南京首都計劃、美國華盛頓特區體系作比,從四個維度闡釋了天安門體系的獨特性:一是作為呈現厚重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歷史空間;二是作為塑造人民的力量的政治美學空間;三是改革開放后天安門體系的節慶象征體系在五方面的演進;四是四大建筑和天安門作為共和國新世紀的建筑體系是首都象征體系的一種擴張,成為中國走向全球化的符號。

浙江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法教授應邀作客“秦巴講壇”
王成端總結指出,張法教授學識淵博、見解獨到、邏輯嚴謹、論證深入,報告既恢弘大氣,又精微至約;既突出了學理,又彰顯了生活;既將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又充分展現政治美學的價值功能,是一場非常精彩的學術報告,對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如何加強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培養三心四能五復合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如何利用美學知識繁榮地方文化、服務文旅創意產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張法教授簡介:張法,男,畢業于北京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從教30多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度),第六屆、第七屆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2008— )。主要研究美學與思想史,獨著有《美學導論》等22部,合著有《世界語境中的中國文學論》等5部,主編有《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1978-2009(藝術學卷)》等6部。馬工程教材《中國美學史》首席專家(主編)、《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等4部著作入選國家級外譯項目(英語,俄語)。獨著《中國美學史》《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有韓文版,文章300多篇,16篇為《新華文摘》轉載,12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美學》《文藝理論》《文化研究》《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等復印。